嘿,你是否好奇过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起眼的小物品曾有过怎样的经历?你是否关注过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单调、重复的平凡琐事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当日常照进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火花?

“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带你一探究竟!

三年前进入这块湿地的印象让我记忆犹新——荒芜中的“美术馆”,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其实,人最早的智慧就来自于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银川当代美术馆——这座矗立在湿地中充满流动感的建筑和簇拥着它的艺术村落,再一次见证了人的智性让自然从平常中出走而散发的诗意。从2020年冬日的尾声到2021年春天的来临,再次让我和14位艺术家相聚于这个魔幻的空间,与观众一起进行一次感悟生活、感悟日常的讨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那是独立于经济与政治之上的“平台”,是人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关系的空间。在那些看似单调、重复、平凡的个人小事,或者激荡、丰富的社会事件中,往往隐含着不同的内容,它们集合成为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环境,塑造我们的精神,表达我们的体验。

只是,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建构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来找到自身的存在性。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生长出一种对自然与人文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质疑和升华的创造能力,称之为“智慧”。智慧常常表现为一种质朴的思考,它生长于生活,但又游离于生活,如大仲马说:“人类的一切智慧包括在四个字里:‘等待’与‘希望’”。

今天,我们在“日常的智慧”中要探讨的并不是宏观、抽象的命题,而是呈现14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努力找寻的诘问,并以不同的角度与认识,来更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而又带有普遍性的认知。

不管是回溯过去,还是考察当下,“日常”作为一种意识进入生活、进入艺术,都会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累积,映射着“自我”的堆积与再现。因此,“日常的智慧”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的经验或惯性中,建立再造的视野,将日常变为异常,将普通变为智性的开发,进入日常之物的潜在深处,使艺术创作在另外的可能性中形成不同于常态的智慧化的感知载体。

尽管,“日常的智慧”采用了一种女性视角,但展览并不企图从性别、身份、权利的维度传统地看待女性和女性的艺术,参与展览的艺术家只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实践者。今天人们所遭遇到的“日常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多元与丰富:科技革新的日新月异,虚拟与现实的不断融合,个体意识与主流价值的断裂冲撞,映射出今天艺术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迭,还需要促使我们重温感知存在的初衷,以及体验意念带给我们的种种跨越现实的所谓“真实”。

在这些具有“混合”特质的新型文化景观中,女性艺术家或许能以一种更为直接、细腻的感知方式,开放、多维地表达形态,以及特有的情境意向,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外延出艺术创作有意义的感染力。例如,在这次展览中,我特别关注来自武汉的几位艺术家:她们如何在一种特殊境遇中,用包容与等待,赋予生活最为真切的希望。

另外,展览也希望进一步深入这些来自于不同具体生活现场的艺术个体在面对“日常生活”时的差异化认识,以此来反思我们关于当下“日常生活”所存在的遐想与定义,延续当代艺术所秉承的思考与创造本质。

有人说:在艺术的世界中,人们总是能够不自觉的被它的魅力震撼、轻易的被艺术家作品中传达的情感触动。

那么4月24日,期待与您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展场相约,一同解锁与展品、策展人、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也许置身展场之中的你,也能够深刻感知那份来自日常的触动。

参展艺术家:蔡雅玲、郭子、林欣、刘彦瑢、鲁婷婷、童文敏、王维思、王叶子、王苑、魏三三、杨纳、张琳、张姗姗、张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