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N ART SPACE 新艺空间(广州)将于2025年3月26日至2025年4月25日呈现群展——“枕边人”(The Pillow Painting),展览由孙冬冬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林枞、汤大尧、唐菱珑、王强、王悠、许宏翔、赵刚、赵洋。
作为一个关于绘画的展览,策展人试图讨论不同个体的画家,如何基于自身的身体(环境)经验关注绘画,而不仅将“绘画性”的描述限于基底上的笔触痕迹。
前言
试想一下,当我们谈论绘画时,我们到底会想到什么?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人最先想到仍是图像(image)。不可否认,从媒介理论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制作图像的技术,绘画同其他人造物一样,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发明,是自身心智的某种外化显现。绘画长期垄断着图像,但图像也在定义着绘画,体裁、题材抑或风格,从内容到形式的表述,围绕的是画中的图像,而非关于绘画自身的图像。
对此,形式主义者曾从形式边界的自律角度,对现代绘画做过本质化的定义。但当绘画对于图像所表征的外部世界说“不”的时候,绘画也意味着无法在价值层面实现自我认同,而是转向在意义层面求诸于逻各斯话语的点化,回溯到“言即上帝”的理性原点。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看到了之后的极简主义者的越界——物性,重新让身体回到了艺术现场。换言之,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行动者,艺术家是否要遵循像莱辛所敦促的,媒介之间彼此要做“公义与友好的邻居”,取决于其从事的媒介能否回应自身所处的文化现场与主体需要,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身体的占位,媒介之间的“边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弹性,像是彼此的枕边人。
虽然,形式主义宣告了现代绘画的终结,但现代性的自反性特征,又使得后现代画家在艺术的现场发现了一种“现代性中的传统”。这里的“传统”,对于现在的画家而言,包含了所有可供选择的关于绘画的知识与观念,如何使用它们,不再有一定之规,而是在个体的可能性中,全都交给画家自己来选择,除了艺术作品一般的价值表述——例如人类思想、技能或情感之外,其中的“绘画性”不止于描述基底上的笔触痕迹,而是画家如何基于身体(环境)经验关注绘画的某种方式。
就本次展览而言,图像依旧是我们谈论绘画的基础,在这里,它作为一种中介,不仅在具体的作品中,呈现了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经验互渗,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依据,思考绘画作为一种行动,引向去追寻思想的深度。如果结合当下世界的境遇,作为一个关于绘画的展览,所说的话语更像是从现代主义废墟传来的声音。哈贝马斯曾说,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拉图尔甚至说过,我们从未现代过——但对于现在的绘画而言,她或许更早接受到了历史的信息,当她汇集了各个时代的元素,她所行动的框架就具有多重时间的关系。
文/孙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