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兴地宣布艺术家大志的个展“慢性疼痛与康复训练”将于2025年11月7日呈现。展览聚焦艺术家近三年来与生理性疼痛共处的生命历程,通过其绘画及混合媒介的创作,展开一场关于疼痛、修行与重生的视觉叙事。在身体与时间的裂隙中,大志将创作作为康复训练,探索疼痛如何从肉身的枷锁转化为精神的通道。展览将展出“慢性疼痛”及“康复训练”两个系列中的40余幅作品。

 

三年前,慢性关节疼痛闯入大志的生活,逐渐重塑了她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当疼痛达到极致时,她以一种决绝而充满仪式感的方式作出回应——将2022至2025年间积累的大量手稿逐一撕毁。这些手稿原本是艺术家在海边、荒原、飞机或颠簸汽车上记录的生命碎片,通过这种破坏与重建的行为,她开始试图将疼痛体验转化为视觉的语言。在《慢性疼痛》中,大志时常将黑色的线条以猛烈、细微或缓慢的形态侵入画面中,勾勒出疼痛的多种样貌:有时如乌云蔽日,有时如骨缝中爬行的蜘蛛,有时却意外地引领她进入狂喜,仿佛疼痛是淬炼精神的烈火。

 

大志将“康复训练”理解为一种持续的自我锤炼,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意识与记忆的重新连接。她在作品中构建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无论是崖壁上的孔洞,还是深度专注时时间仿佛暂停的瞬间,都成为穿越疼痛的媒介。她在画面中引入具有象征意义的圆形图式与阶梯意象,试图在有序与失控之间搭建意识的桥梁,正如她所说:“每一次新的经历都是康复训练,是我们与人类集体记忆的重新连接。”

 

时间在大志的创作中不再是线性流逝的刻度,而是可穿梭的能量流动。她受到科济列夫“因果力学”的启发,将时间视为具有密度与方向性的物理存在,在7岁与27岁的画作并置中,构建出跨越时空的自我对话。她笔下的秋千、月亮、柳树与蝶,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穿越时间的“孔洞”,链接着不同阶段的自我。

 

刺绣与织物在大志的作品中承载着对抗荒蛮的温柔力量。她将刺绣视为“爱与记忆的容器”。对她来说,针线不仅是技法,更是对母体与成长的隐喻。在一件以3岁画作为基底、名为“不要抛弃我”的作品中,童稚的笔触与成年人的技艺相互交织,完成对情感的修复与自我的召回。

 

大志拒绝将疼痛仅仅视为苦难,而是将其转化为对“强大”的重新定义:“强大不是无坚不摧,而是认识自己的天性——接纳并善用。”她于画作中塑造出一个在疼痛中“健壮小女孩”的形象,那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与脆弱共生的生命象征。

 

展览最终指向一种“水火既济”的状态,如同她所描述的“暴雨高原”,在厚重、热烈与温柔中,见证完整从裂痕中诞生。“慢性疼痛”与“康复训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叙述,也是对人类普遍境遇的回应。在展览中,大志以笔触与织线为步履,引领观众走入一场关于疼痛、时间与康复的沉思,在无序中寻找秩序,在限制中抵达自由。

 

特此鸣谢BSQ北京保税艺术区对本次展览的支持。

 

 

 

关于艺术家

 

大志的创作风格植根于其个体的经验与阅读积累,以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双重“破坏-重建”作为艺术实践的核心路径。她将或猛烈、或细微、或缓慢的线条引入画面,于丰富的色彩中勾勒出独属于自身的精神图景。在作品中,她常将来自不同时空的象征意象并置,构建起有序与失控、意识与记忆之间的视觉桥梁,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自我对话。大志擅长运用油画、刺绣、织物拼贴、铅笔等混合媒介,赋予作品丰富的质感与层次。通过“童稚”的笔触与娴熟技艺的交融,她将创作过程视为情感的修复与自我的重建,在裂痕中见证生命的完整。

 

大志,1997年出生,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而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