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高兴地宣布,瓦吉科·恰齐亚尼(Vajiko Chachkiani)在空白空间的第二次个展“Agape”将于2025年11月8日(周六)开幕,并持续至2026年1月10日。展览涵盖艺术家委任再创作的标志性雨屋装置《死狮堆里的活狗(Agape)》以及一系列以皮革塑造的雕塑作品,通过诗意的物质语言,探讨生命、记忆与创伤的辩证关系。
“Agape”一词源自古希腊语中的“至高而无私之爱”。本次展览以此为标题,构建了一段关于个体与集体心理状态的叙事。展览的核心装置——那座充满了生活的痕迹却无人居住的雨屋,源自艺术家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格鲁吉亚馆的经典之作,此次经重新诠释,以更精炼的形式呈现。房屋内部的雨水永不停歇地倾泻而下。在微弱而温暖的灯光映照下,房屋内部、家具与日常物件于潮湿中于不经意间缓慢变形,以至朽败,而房屋外观却始终保持着原状,形成一种内外错位的状态。这一时空状况隐喻了历史的阴影对家庭心理空间的侵蚀:雨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持续的洗礼,它冲刷并洗礼着未被展露的创伤,却也可能加剧内在的消逝。这座雨屋如同一面心理镜像,沉默地诉说着被压抑的家庭与个体记忆。而这一改写自《传道书》内容的标题,所暗示的正是生命的卑微与对活下去的渴望。
环绕雨屋的皮革雕塑系列,则进一步深化了展览的哲学维度。这些雕塑以再生小牛皮包裹日常物品——经年累月遗留下的家具与物件,村庄公园中倾倒而无人在意的石雕——再抽离实物,只余下空荡的皮壳。它们召唤着过往的沉重,却也轻盈如羽,仿佛一阵呼吸便能将其吹走。艺术家在札记中写道:“这些形态是情感的余响,记忆的烙印。”这些雕塑往往以群组的方式呈现,例如绵羊与狮子的对峙造型,又或是母与子间的亲密链接,提示着社会、家庭结构中的权力、亲密与脆弱。皮革的材质既关联着痛苦与死亡,也在与原本物体剥离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永恒的影子。
这些雕塑并非沉重的历史纪念碑,而是异常轻盈的“余响”,它们如思绪般萦绕空间,质疑着资本化时代情感的短暂性。艺术家指出,资本主义的悲剧在于“短暂易逝的情感与精神失衡”,而他的作品旨在不断地唤起共情、悲悯与团结。坚固的雨屋在外表的平静中经历速朽,柔韧的皮革则因其内部的消弭而轻盈,两者在彼此的对位中仿佛问道:未被正视的阴影是否终将吞噬生活?抑或,当记忆中创伤得以化解,生命是否就能如羽毛般轻扬?
关于艺术家
瓦吉科·恰齐亚尼(Vajiko Chachkhiani)的作品在介于外在世界和人类心理机制之间的某处进行运作,用微妙和迷人的视觉诗歌激发我们对人类境况被遮蔽面的自觉性。他的许多雕塑作品常常植根于表演或变革性的行动,亲和极简主义的同时又充满叙述性的意义。通过他的雕塑和装置作品,恰齐亚尼探讨了诸如孤独、暴力和焦虑等心理状况,并将它们与宗教、政治、文学和诗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冲突、文化、自然,以及外部现实和个人内心生活之间的摇摆是反复出现于他作品中的主题。瓦吉科·恰齐亚尼的创作涉及录像、雕塑、行为、照片以及大型装置。
瓦吉科·恰齐亚尼1985年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目前工作生活于第比利斯。他于2013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并师从Gregor Schneider教授。在此之前,他曾于第比利斯技术大学学习数学与信息学。他的近年个展包括:Agape,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5);大手与小手,SCAI The Bathhouse,东京,日本(2024);指头,拳头,吮拇指,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2);天空之下,勃兰茨艺术博物馆,欧登塞,丹麦(2022);重金属蜂蜜, 德国联邦艺术博物馆,波恩,德国(2018);两者,锡根当代艺术博物馆,柏林,德国(2014);许多生命在模仿死亡时经过,柏林达勒姆美术馆,柏林,德国(2015)。恰齐亚尼的作品也曾参与群展: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24);致你,莫尔斯布罗伊希博物馆,勒沃库森,德国(2023);感召,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1);NIRIN,第22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2020);A Good Neighbour,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慕尼黑,德国(2018);更加狂野和反对,汉堡美术馆,汉堡,德国(2018)。他的作品“死狮中的活狗”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格鲁吉亚馆(2017)展出。恰齐亚尼曾入围2017年未来世代艺术奖终选名单。他所获的奖项包括:奥罗拉别墅奖助金,2019;Tokyo Arts and Space (TOKAS)驻留助金,2019;鲁本斯促进奖,201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