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出山”是谢帆继“景深”之后在空白空间北京的第二回个展,将展出他最新的作品。
展览以“明日出山”为题,恰如其分的描述了谢帆创作与生活的状态。谢帆选择在北京和四川江油两地创作生活,在一种远离中心化的场域中保持相对独立的思考与创作。而在近期的创作中,谢帆面对被知识系统所总结的方法,保持警惕,他有意与过往对绘画的亲密熟练保持距离,告别有迹可循的经验主义,弱化技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性与重要性。这种对于固化思维的逃离,源自谢帆对于绘画本身的反思,当身体与思想都已经形成绘画与图像的双重惯性之时,艺术家反而希望通过一种愈发冷静的状态,以回归本我的方式,遗忘过往的所谓“绘画招术”,重新接近内心,通过几乎本能的“涂鸦”牵引对于图像的追寻。
与过往对于场景化的描述不同,动物、人物等形象,重新出现在谢帆的绘画表达之中。生命的加入继承了原本片段化似留白山水的图像形式,无疑缩短了清冷的距离感。鹿、老人的回首或前行,在与背景的剥离中,加强了动作的停滞感。“老年人”,在艺术家少时的印象中就是“古代人”,这种认知上的指向使得老人形象对于其而言暗示着时间的消失。情感与图像上的相映增加了绘画本身之中复杂性。
情感的蔓延不单单体现在图象的变化,同样体现在对于过往创作题材的延续之中。这次展出中的两组四联画则分别于《冬》、《夏》为题,绘画继承了早先对于植物细节的刻画而形成的弥漫感,但打破了过往对于图像在整体空间中的部分占有的控制,以对于细节刻画的加强支撑了原有的混沌。而在对于自然的讲述中,谢帆将身体对于时间及气候的感知作为图像选择的源头,以在色彩的相对节制中,以黑与绿分别写冬、夏,在面对炫丽却短暂的春秋之时,面对漫长煎熬却又最为日常的冬夏。在这种选择背后,无疑加入了谢帆本身对于时间的体味,在其对于视觉一贯至之的研究之中,图像的蔓延与戛然而止的空白始终并行,情感的渗透与缠绕无疑增加了其中的丰厚。
或许,对于创作习惯本身的有意避离无法完成绝对,所以,在新作中,依旧可见其从色彩、图像等诸多细节之处的延续之意,但谢帆自身的反思增加了内向的复杂与角力。或许,这与大众对于谢帆以绢写看似山水之物的习惯性误读相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这一本无答案的命题,在出山后方见回答。
谢帆1983年生于四川江油,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江油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