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宣布卢卡斯·卢齐乌斯·莱西特尔在空白空间的首次个展“回声室”(Echo Chamber)将于2025年2月22日开幕并持续至2025年4月5日。本次展览将呈现其最新的绘画创作。

展览以“回声室”这一标题作为隐喻,通过画家以身体、浴室空间为主题的多个绘画系列的互文对话,试图营造一个开放而探索的空间,一处穿梭于文艺复兴人文精神与当代知觉困境的迷宫。德语中“Absicht”(意图)一词包含了“Sicht”(视觉)的词根,这种词源关联暗示着意图与视觉经验的本质联系。而于莱西特尔而言,绘画即是观察的训练,他在掌控媒介特性与顺应材料潜能的对话中,让颜料特性与创作意图在临界点上的碰撞。

“擦拭浴室的水渍时,我试图驱散对潮湿气味的恐惧。观察凝结的水珠在瓷砖光滑表面的艰难驻留。最终水流总会避开刮水器的严苛擦拭,渗入瓷砖接缝的开放肌理中。”莱西特尔在创作笔记中这样写道。展厅中央,名为《赋格》的系列画作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水汽氤氲的冥想空间。艺术家以浴室瓷砖的几何网格作为结构母题,却在接缝处埋藏玄机——那些被德语称为“Fugen”的缝隙,既是巴赫音乐赋格中声部追逐的视觉转译,亦是通向未曾显露的私密肉身的隐秘伤痕或切口。而画面中凝结的水汽与如血丝的细密纹路,仿佛构成了一部存在与自省的日常档案。

与这些以浴室作为人之心理空间的画作相对应,《我知道我看见了,因为我不理解(仿扬·凡·艾克的亚当)》等作品则与根特祭坛画以及“羞怯的维纳斯”等经典绘画形成对话,在神圣与世俗、遮掩与显露的张力间,叩问着“身体”这一概念的虚幻性。在此,莱西特尔将素白油性底料原本的反射特性视作光源本体,通过砂纸打磨出的质地,创造出类似摄影术中显影液侵蚀图像后遗留的痕迹。砂纸意外带出的肌理在艺术家的手中反复“打磨”、修整,恰似当代人类在精确控制与失控焦虑间的永恒角力。

由此,光线在此也成为了双重隐喻:底层颜料反射的光源模仿着现实世界的辉光,而过度“曝光”导致的细节消融,则指向“接近的悖论”——当我们无限逼近并试图凝视放大皮肤的毛孔,得到的反而是仅仅是抽象化的视觉。这种对“藏”与“露”的当代诠释,将根特祭坛画中的人类原罪叙事,转化为数字隐私时代的身份焦虑——当社交媒体将一切过度曝光,真正的亲密反而蛰伏于意识的暗隙中。

而在这一回归文艺复兴美学的表象之下,莱西特尔意图以画作的肌理唤起触觉的记忆。画家描绘出那些用手探索自我身体或附属物的边缘时刻(他们几乎是与画笔触摸画布同质的行为),将画面中身体推进为某种极限状态,以此在绘画的平面中归还了身体原本所应有的物质感和重量感,譬如《烦恼成为敏感》。这种将身体重量转化为画面结构的尝试,呼应着艺术史的关键转折——正如文艺复兴先驱让人物接受重力的指引,真正“站立”于地面,莱西特尔通过作品中透视网格与肉体投影的叠合,探讨虚拟时代物质性的重新着陆。

这场充满智性与感官张力的展览恰如赋格曲式:色彩、线条、机理、透视、形体所构筑的旋律在“回声室”中回响,让肉身性与物质性、控制与失控、在场与消逝在声部间永恒追逐,最终在观者的视网膜上投射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造影。

 

关于艺术家

卢卡斯·卢齐乌斯·莱西特尔,1995年生于德国亚琛,2024年毕业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柏林。莱西特尔的艺术实践根植于他与绘画媒介的深切互动,以及他对私密绘画主题的细腻观察。

通过半透明色彩的逐层叠加,并经过砂纸或美甲铣刀等工具的打磨,莱西特尔的画面细节丰富,极具触感,将人类共通的经验与对身体功能的种种期许尽数吸收、消化。

在莱西特尔所描绘的对象四周,空间显得紧缩、逼仄,吸引着观众向前观察。出于对心理现象的浓厚兴趣,艺术家在创作中找寻那些内在运作在身体上显现的瞬间。身体化作联结彼此的风景,皮肤的细节形同蝉翼般半透明的表皮,器官不再具备功能,成为失灵的肉体。画面中的身体部位被挤压、扭曲,历经磨练与雕琢,直至显得抽象,并以考究的视角呈现,让本应熟悉的事物焕发出全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