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高兴地宣布李姝睿在空白空间的第四次个展“碧虚”(Some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将于2025年5月17日开幕并持续至7月12日。本次展览将呈现其最新的绘画创作。
展览以唐代诗人张九龄“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为灵感,通过绘画作品,探索水作为“神性存在”的哲学意涵,并以此延展对生命、能量及虚实本质的思考。此次展览不仅是李姝睿近年来迁居洱海后创作脉络的集中呈现,更是其在“光”与“抽象”的创作线索之外、向着更多维度感知世界迈进的实践。
三年前,李姝睿迁居大理洱海边,这片宽阔的水体逐渐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意象。展览标题作品《碧虚》以1.8米见方的画面呈现一汪托举光斑的绿水,虚实相生的笔触中暗含艺术家对水的复杂情感:它既是物理性的存在,亦是超越能量的载体。李姝睿拒绝将水简单“女性化”——“水的洪荒之力超越性别与文明,祂是神性的”,艺术家以“祂”指代水,既是对传统符号的颠覆,亦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哺育生命的亲身经历与洱海的潮汐节律意外交织,形成此次展览中作品的独特创作语境。哺乳期的“白色溪流”、孕期汹涌的泪水与洱海的波光共同构成了“体内水系与外界水体的共振”。艺术家坦言,这段经历迫使她以“躺平的视角”凝视水面,在身体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之间,重新理解生命的聚合与消散。
在东西方的绘画传统中,水常常作为另一事物的对照或陪衬,李姝睿试图跳出这一框架,捕捉水作为主体的“动能”与“不可规训性”:如在《妈妈,你勇敢一点》(2025)中,光斑如弦上振动的能量,穿透水雾升腾为斑斓的云霞,再凝为雨滴回归大地,循环往复。
尽管常被指认为抽象画家,李姝睿却质疑“抽象”与“具象”的二分法。展览的深层逻辑源于李姝睿对物理学与佛学的兴趣与交叉探索。弦理论中粒子即振动的发现与《心经》“五蕴皆空”的哲思形成奇妙互文:若万物本质皆为能量振动,则“抽象与具象的界限无非是人类画地为牢”。这一认知也直接体现在其创作方法论中—-如果说早期作品《深白》(2017)是以点阵模拟光的理性秩序,那么《夜涌》(2025)则在色块交融间引入“失控的轻盈”:在画面的结构中,点与线虽仍然构成了李姝睿标志性的视觉,但于远处遥望,画面中的水汽挣脱重力升向高空,汇聚为星辰;于切近处端详,流淌的水体又在坠落中与光共舞。这种“有序中的无序”既是艺术家对现时生命状态的回应,亦是对存在本质的思考:“我们皆是虚空中振动的能量,聚合为‘我’,又消散于无。”
关于艺术家
李姝睿,1981年生于重庆。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亚洲文化协会(ACC)2016年纽约奖助金驻留项目。近期个展包括:碧虚,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5);人工情绪,Carl Kostyál,伦敦,英国(2024);震荡的高光,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21);浪荡在抽象与具象之间,Carl Kostyál,米兰,意大利(2020);LSR·多情,New Galerie,巴黎,法国(2018);光的萃取,Salt Project,北京,中国(2018);LSR · 深白,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7)。近期的群展包括:柏拉图的阶梯,颂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4);等待的剧场,萃舍云集当代艺术收藏中心,南京,中国(2023);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上海,中国(2022);Good Pictures, Jeffrey Deitch,纽约,美国(2020); Restons Unis: You’ll Never Walk Alone,贝浩登,巴黎,法国(2020); 李姝睿 – Zevs,New Galeries,巴黎,法国(2019);Only Connect!,Braverman Gallery,特拉维夫,以色列(2019);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万物灵源,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漫游者之歌,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9);Who Cares,New Galerie,巴黎,法国(2019);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米兰王宫,米兰,意大利(2018);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三亚·亚特兰蒂斯,三亚,中国(2018);星群,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2017);No Man’s Land: Women Artists from the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国际女性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美国(2016);转向: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已然/未然,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出版物包括:Vitamin P2, PHAIDON 2011;Younger than Jesus Artist Directory: PHAIDON 2008等。李姝睿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