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卫和新潮艺术群起的波澜中,录像艺术应时而生地充当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最前沿意识与观念启蒙的媒介剂,记录和映照下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境况以及思想情感纷纭变幻中的大千万象。
OCAT上海馆于2021年4月28日至7月11日呈现展览“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此次展览由戴卓群策划,截取2000年以来的中国录像艺术样本,邀请到21位长期以录像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内容涵盖自21世纪初至今,迈入21年的时间跨度。
本次展览为策展人戴卓群近年来有关于中国录像艺术发展进程的的又一项积极举措。从2019年秋季的大型群展“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到2021年春天的“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这项具有延续性质的策展实践,对录像艺术的关注,始终聚焦于屏幕之内,围绕着媒介的内容,而非媒介本身。
“展览题目叫《环形撞击》,我用了两个比较有张力的词汇,会产生直接的联想。”策展人戴卓群表示,“环形”是一个封闭的场域,很容易联想到禁锢。而“撞击”是一个动词,一个强有力的动作,试图打破这个封闭,破除这种禁锢。所以“环形撞击”是矛盾的一体两面。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场域和动作的概念,捕捉到我们自2000年以来,艺术家创作的整体特质。” 戴卓群表示,展览实际上也是回应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在巨大变动的社会语境里对现实的反馈和对生存处境的思考。
结合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起步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戴卓群将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进程,按照不同时间阶段的现实与观念表征,以十年为一代际,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应于三个章节。
第一章节“1988-1999,春天的故事”,聚焦1988-1999年间早期前卫艺术时期录像的创作肇始。1998年,21岁的徐震刚开始创作,使用的媒介是录像。某天,徐震将摄像机对准上海街头人来人往路人的背影,突然大喊一声,路人因此引起的惊吓并回头的反应,被他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早期的代表作《喊》。在作品中,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本能反应是他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会放很多的意义在这样的影像上。比如说它是一种集体主义,或者是一种集体的人性的表现,也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中的集体无奈。”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徐震评价自己早年的作品时表示,只要知道这样的动作,可能会有很多意义,那就可以了。
展览所呈现的后两个章节,则分别涵盖了新世纪的两个十年,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网络互联时代,重新定义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认知乃至思维方式,从第二章节“恋曲2000”到第三章节“浮世淡影”,在试图赋予新的世纪积极而又有温度的叙述的同时,也淡淡显影出中国社会从1980年代波澜群起的思想启蒙阶段,渐趋多元、碎化、并已无形间过渡到后全球化时代纷纭的、支离的飘零絮语。
时间是一个圆,周行不殆,录像是基于时间的艺术,也是世间万象之镜像。图像、声音在感官中徊还和撞击,屏幕化的生活,成为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而录像艺术,也参与记录、诊断、介入乃至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