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埃及、中世纪和中国明代的园林中,其围合、布局、构筑物均映射了其园冶之人对营造清幽雅致之所的向往,这也是本次展览主题“芝兰”的嚆引。
从谱系来看,每个时代和地区的园林的使用者、风格、功能不尽相同。但概况来说,园林总反应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更迭,园林与世俗社会的迥然与互文,以及表征了其所在时代的空间特征。贯穿其中的,是园林作为同期和之前时期的艺术载体的基础功能——这在近现代艺术博物馆体制诞生之前,对于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当然,观众也可把园林自身即视为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形式,这与我们当下讨论的“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似乎恰如其分——从对艺术作品的观看,转为对艺术空间的体验。
在15-17世纪前后,现代性萌芽诞生并开始对社会空间的转型发生作用,同时在东西方均付梓了关于园林全面详尽的营造规范 。园林作为一种融合了自然与人造物元素的艺术形式,自此随之具备了主体性。如在文艺复兴地区,园林不再从配于建筑,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享受同等的地位;在中国的江南,文人、仕宦和儒商强调的是居住和工作在芝兰般的园林中,才与其社会文化身份所相配。至此,艺术作品在其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功能——不再仅是生产愉悦、纪念或带有象征意义的装饰,而是以关于“美”的人工制品 成为被赏鉴、交换和创作的主要对象。如果说西方园林别墅中的“珍奇屋”是现代博物馆的萌芽形态的话,那么东方园林主客对于“长物”的关切,也是对于人工制品的保存、研究、展示的重要平台——类似于今日美术馆的基础功能。
在美第奇家族的别墅花园或文徵明为王献臣设计的拙政园中,使用者或观众身份复杂,一方面模古,另一方面传道授业,同时也在进行关于当下的生产——如美学、政治、商业相关的讨论谋篇,为后日的艺术博物馆的诞生不断进行着排演 。在19世纪的欧洲和20世纪的中国,私家园林逐步转为公共文化空间,原本固化的文化资源在园林得以再度流通和自我发展。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人将园林视作日常生活中的时空体验——既感受文化魅力,也借此感知和巩固自身的文化身份。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园林的视角,展示文化演变的意涵与当代艺术多媒介和空间化的特征,灵感一方面来自于前滩太古里作为大型、综合的当代园林的隐喻 ,也延续了本次展览策展人所持续研究的城市空间演变线索。展览空间结构设计在建筑师王青的协作下,借鉴明代园林以来所强调的模拟自然所形成的浪漫气质——这与西方园林讲究规整的几何形式有所不同 ,并结合艺术作品营造了精在体宜、叠山理水的展览氛围。参展作品来自不同代际的创作者——从商代晚期的玉雕、到生于1949年的著名评论家栗宪庭,再到刚刚高校毕业、生于1996年的李依宸等。其专业背景既有艺术高校教师、艺术理论家、建筑师、音乐俱乐部主理人,也有参加河南卫视《艺路生花》综艺节目崭露头角的青年创作者,展示了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身份的群体对于这一日常性和历史性主题的丰富演绎阐释,其创作则涵盖了绘画、书法、影像、声音、建筑、场域特定、装置雕塑和文献等中国艺术生态中较为全面的媒介类型,展厅二层设立文献阅读与休息区,以供观众了解展览所关联的更多信息。
“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 ”祝您在此清籁小院中度过一段可望可游的闲暇时光,在未来巧于因借地感受生活中更多的“园林”时刻。
1. 如15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理论家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撰写了《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其中对乡间别墅和花园的建筑规范,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描述。明代造园家计成于1631年撰写的《园冶》则为中式园林总结了理论框架,并为后世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2. 在西方语境下,艺术的定义在文艺复兴期间被重新梳理,如法语的Beaux Art、英语的Fine Art和德语的Schöne Kunst概念均在这一期间成型,这些定义被看做是现代性的启蒙成果,尝试与古代对于“小写的艺术”或泛艺术“ars”进行区隔。那么从技术上来看,区隔的方法就格外重要了——即在文本理论层面,也在实施的空间层面。在东方,如明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展示了皇家以外的人工制品收藏(也有奇石等非人工制品)的趣味和位置经营。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看,明代的“长物”体现了艺术作品与世俗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之前朝有了更为深刻的程度。综看东西方,带来这些转向的一方面是现代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性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商业化发展,将“艺术”转为“被展示的商品”的趋势——就像今天的美术馆或画廊所做的一样。
3. 文中提及的三种行为对应了现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三个基础的社会生产维度:文化、意识形态与经济。
4. 中式园林发展到当下,在很多大城市中,明清以来的园林更多承载的是“公园”式的文化休闲功能。一些讲究空间结构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反而承接了近现代园林所具备的符合功能,如格物、商业、社交、品鉴、学习、感受异域文化等。
5. 西方园林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总体上强调几何形式,但也有17-18世纪英国贵族园林受东方园林影响所营造的非几何形园林的案例。
6. 出自唐白居易《病假中南亭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