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兴地宣布, 瓦吉科·恰齐亚尼(Vajiko Chachkhiani)在空白空间的首次个展“指头,拳头,吮拇指”(Finger, Fist, and Thumb Sucking)将于9月17日(周六)在顺义空间开幕,并持续至10月27日(周四)。展览涵盖其新近创作的雕塑、绘画、影像等作品。

“指头,拳头,吮拇指”是一段关于个体生命旅程的心理转变的叙事,以及对自我的寻找与指认,重访与告别。展览标题以手部的三种姿态借指孩童个体与生俱来的基本欲望,亦暗指后天所经历与习得的安全与暴力、拒绝与接纳、依赖与独立、真我和假我等概念。

在展览的前半部分,观众将进入到一片仿如儿童游乐园般的雕塑群中。艺术家在自己孩子喜爱的玩具的形态基础之上,塑造了诸多超越常规尺度的雕塑,探讨作为客体的“玩具”及玩“玩具”(游戏)这一行为背后所承载的一系列机制是如何在个体的幼年阶段形塑自我与世界之关联的。

《第一个拥有物》、《非我拥有物》是一系列形体巨大的类猫头鹰和鸟型雕塑,俏皮的造型与表情将欢乐与惊讶融为一体,夸张而张大的口腔与眼睛形成了长长的通道,像是欢迎孩子们在其中穿梭探索。作品援引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innicott)著述《游戏与现实》(Playing and Reality)中有关“过渡性客体”及“过渡性阶段”的概念,即婴儿个体在脱离无微不至的母亲照顾与确立自我,以及自我的内部世界和广大外部世界的中间阶段与中间物。“第一个拥有物”来源于孩童玩耍中的发现,它不是被给予或强加的,而来源自孩童个体的发现与选择,更是他们的初次创造与艺术经验。

如果说对于玩具和游戏方式的选择代表了孩童的自由意志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那么反向而论,成人对于玩具和游戏的控制本身亦可成为了对孩子的规训方式。散落在展厅其间的动物型摇椅雕塑《做这与做那》(Do This and Do That)、《不要做这与不要做那》(Don’t Do This and Don’t Do That)等则将展览的讨论延伸至系统性的教育、文化等对孩童成长的影响。小巧的摇椅自由地摆荡其间;而对于另一些大型的摇椅,铁链不仅禁锢了它们的方向,更使得其看起来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玩玩具有时不仅和个体有关,更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乃至竞赛活动。在系列雕塑作品《我们在一起而你不在》(We Are in The Circle But You Aren’t)中,艺术家对儿童暴力、霸凌行为的来源,及其天然性与习得性展开探讨。作品借用了广泛流行于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中一种木雕玩具形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另类教育运动推动者,华德福教育以人智学的创立者鲁道夫·史坦纳的学说为宗旨,强调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将价值观融合在学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之中,却也因对宗教、心灵内容、顺势疗法的推崇以及可能涉及种族主义的教学内容而饱受争议。作品周身涂满的蓝色马克笔笔触如夜雨般倾泻而下,使得孩子们看起来安静、沉默而疏离。形如月牙的火焰内心则暗指戈雅的绘画《女巫的安息日》(Witches’ Sabbath),暗示政治、宗教、资本等对人的利用,以及人内心的恐惧。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艺术家以影片《冬日暖阳》(The Warm Winter Sun)探讨童年经验、个体与群体记忆、创伤等与成年个体的关联。影片中,中年男子重返乡间的童年居所。空无一人的家中仍保留了过往生活的诸多细节,往事仍历历在目。经过了短暂的思忖,男子将房子付之一炬,以这场决绝的仪式向着过往的一切告别。然而这摧毁般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使他实现自我的和解而重获心灵的自由,又或者这一行为只不过再次强化了过往的创伤?在男子转身离去之后,那些于灰烬中存留的,将与他永远同在。

展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