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第11届上海双年展首次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本届上海双年展由来自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担任主策展人,成员包括吉比什·巴什、莫妮卡·纳如拉、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策展组成员包括萨比赫·艾哈迈德、刘畑、陈韵、黛丝·默恩德。

发布会中吉比什·巴什介绍了展览的主题、策展团队、展览整体构架及首批公布的15位艺术家。本次上海双年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由“终端站”“11位重点艺术家”“外策展平台”“理论剧院”“51人”等多重项目共同组成。双年展主题受启发于印度新电影运动先驱者李维克·吉哈塔克的电影《正辩,反辩,故事》,同时也暗指了本届双年展的策展构思。这部电影让策展人联想到中国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三体问题”,使他们感到人类只是在无限空间中的渺小个体。他说,“我们为了了解个体如何存在于‘无限’之中,才开始探索与思考。通过思考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他希望最终的展览可以呈现“三体问题”和其他的理论。“何不再问?”既提出了问题,又发出了一个号召,不止期待答案,更希望激发未知。对于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而言,问题就像穴位,是身体经络上的关键点。所以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希望通过本次新闻发布会为大家“点通穴道”,活络筋骨,激发不断的发问,迎接未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冯原认为,“策展主题‘何不再问?’旨在启发对古代文明和当代文化科技发展之间的一种新的思考、探索、碰撞。”他非常期待这个主题可以拉动对历史文化的再度思考,也期待今年上海双年展的整体呈现。

本次首批公布的15位/组艺术家,其中有4位/组艺术家为“终端站”。“终端站”是本届双年展的特色,这些艺术家就像发射点,引导、促成展览对话,并激发想象。本次双年展着重于探寻“南南合作”的可能性,将聚焦于“非西方”语境的艺术家。策展组成员刘畑补充解释了“终端站”的概念:终端站类似于东方医学中的“穴位”及“经络”,是能量流转和信息交流的系统。这就联系到主策展人一直强调的“发声”——声音如何传播,不可见信息能量之间如何交流。另外的11位艺术家则成为“问题的化身”,每个艺术家代表一个问题进行发声。刘畑还介绍了他所策划的“理论剧院”(Theory Opera)项目。“理论剧院”是思想中音律的美妙交响,是具有重量的哲学内容与抑扬顿挫的剧院形式的结合。

策展组成员陈韵介绍了她所负责的主题展分项目“51人”。“51人”旨在体现上海这座城市与上海双年展的对话。项目将散落到城市各地,围绕51个人和物展开,与此地的空间、故事、历史发生关联。“51人”面向所有市民开放申请,至今已有23位市民带着奇妙的故事、独特的经历进行回应。希望最后可以以一个活泼的方式重新思考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潜力。

在整体策展方案中,还包含了“外策展平台”,代表了总体策展框架下的争论,主要来自于策展团队内部的讨论和与他人的对话。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双年展项目负责人项苙苹介绍了上海双年展的发展历程。她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上海双年展经历了从‘不自信’到‘自信’,从‘国产品牌’到国际知名的过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本次上海双年展不仅是在馆内发生,同时也在城市中寻找到更多的“穴位”,并激发这些穴位。希望上海双年展是一个让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样的艺术机构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的契机,也希望上海双年展可以塑造上海当代艺术的先锋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