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于寺上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寺上美术馆主办,易英当代艺术研究所学术支持,展览延续“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前两回(“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和“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的宗旨,打破以开幕式作为句号的当下惯例,成为又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

展览邀请陈若冰、迟群、戴丹丹、董大为、何癸锐、江芳、康海涛、孔令楠、李可政、李姝睿、廖建华、刘迪先、刘文涛、卢征远、马永强、钦君、尚一心、王光乐、王豪、王剑、王一、韦加、乙蒙、詹蕤、战兴隆、张帆、张耒、张如怡、张雪瑞、张子卉、庄卫美31位从70年代到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批艺术家,着重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新一代艺术家对于“非再现绘画”的最新探索,及其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号、创造活性与理念突破。

在开幕式上,寺上美术馆馆长刘凤洲首先致辞,她表示,今年寺上美术馆正式运营三年,当时建立这个美术馆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收藏的作品,只是简单的想在顺义做一家非盈利美术馆,支持顺义的文化事业,与顺义的孩子一块成长,其次,通过展览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对中国的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

策展人王萌说到,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已经进行了三回,整体上来看,这个计划试图通过美术馆的文化空间,用实验室的方法去呈现当代艺术一个新的增长点。展览把年轻艺术家的抽象艺术联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展示,王萌认为,此次针对年轻艺术家的集体性展览,在中国抽象展览史上应该是最大的一次。同时,王萌表示希望用“新一代”的提法,用策展的话语,给年轻艺术家包括整个艺术界带来一种新的提示。这种提示把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文化新语境当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在这样的时期艺术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

正如策展导论中提到,“观念”冲击之后的“抽象图式”、“观念趣味”与“视觉逻辑”成为本次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研究“泛观念”现实下“新抽象”艺术类型的一个学术命题。在这里,“观念”既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趣味”而存在,同时对于当下的“抽象”又起到一种“支点性”的“龙骨作用”,潜在于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视觉”则是一种作品的“效用”在“图式”的基础上,既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目的论”指明方向,又在“接受论”的阅读和体验层面成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法”。而“图式”,即是众多当代的“抽象”得以确立自身的手段,也是“视觉”得以输出和显示的基本途径。“抽象”,则是在这样一个艺术语境推演至此刻的一种“形态”上的艺术存在。而展览主题在“抽象”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新一代”的提法,主要形成一种提示,一方面针对艺术家阵营,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的一种未来期许,鼓励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大胆探索和研究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问题,为新世纪艺术的价值转型与功能变迁提供艺术家“个体自觉”层面上的散点突围;同时借助这个集合起来的展示的文本,提示阅读者聚焦这些来自不同个体所聚合起来的“新现象”,在艺术现象的作品事实中逐渐发现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可贵的是,他们的作品中散发出从“老套”的定式思维中突围出来的一种新的精神方式和心性气质。而客观上,他们也的确需要树立“新一代”的立场,在新世纪实现自己的作为。

展期内将实施“实验室对话”项目,就“抽象艺术新一代”在“视觉性”、“图式性”和“观念性”的当代艺术理论范畴下,由王萌与各位艺术家的日常工作形成学理层面的对话,从而将艺术家创作的“个体语境”汲取出来,经由策展的文化功能建构成整体上的“知识话语”,成为艺术界特别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可供分享的公共文化的展览文本,此成果展后将由寺上美术馆出品画册《实验报告:抽象艺术新一代》,展后撰写实验报告的论文作为对本次实验室项目的总结,本书将作为正式出版物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