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书”,此间这类展览也很多,为什么还要做一个“艺术家书”的展览呢?,现在慢慢比较明确的是“什么不是艺术家书”。在Google或者Bing输入“Artists’ Books”,跳转出来的图片都是一些偏向工艺感的书,书和纸张变成了材料,我觉得这类很肯定不能称之为“艺术家书”,用一本书作为材料去做作品并不会比用一摞A4纸做作品增加更多的“文学情怀”,勉强的一点跟“书”的概念上的链接也是作者强加的幻想。再看市面上制作精美,技术考究的艺术家出版物,这类书只是艺术家某个阶段作品的呈现和记录,这里面包含优秀的设计师和资深编辑的大量工作付出,也是出版社和艺术机构的售卖印刷品和宣传品,亦不能归类到“艺术家书”。我认为“艺术家书”是艺术家因为职业特点对书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并实际参与或独立制作的书;书是重要的载体,中间始终贯穿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理念。艺术家书还是一本书。

我在2017年4月份创立on paper。 on paper有三个分支,#on paper_另存#以设计项目为主,此前的设计案例包括蒋志、彭薇、郝量、鞠婷、翟倞、高露迪等艺术家的画册,moonstop独立设计师品牌redesign和小小不言影视传媒的logo等。这个展览是第二个分支#on paper_未命名#所做的项目,#on paper_未命名#将以展览以及其它多元方式推动“艺术家书”这一重要艺术门类深入艺术家和艺术观众的生活经验中去。展览名称“on paper one”,既是on paper的第一个展览,也是书本纸张的第一页,项目将持续进行,我也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创作“艺术家书”参加“on paper two”。#on paper_lab#——“纸上一切可能性之探索” ,做各种与纸相关的尝试,内容相对来说更活泼开放,是为第三个分支。

书在翻阅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临时扇形空间、或因为书页阻隔形成一个绝对隔离的连续空间。这次展览中,除了特别为该展览创作的作品之外,一部分艺术家此前一直以书为题材进行创作。比如简策的这本《K2》,书打开时就是一幅可以被分解成很多层次的画,作者通过透明,穿越了书页,形成了一个新的阅读。翻阅的过程中山景跟着变化,同时艺术家的创作还有“变形风景”和“电脑山脉”系列绘画;渣巴的《旅行》是在莫兰迪的一张画里的旅行,莫兰迪通过摆放瓶子、静物,减缓了光的速度,得以使时间在一张画里停留;我的作品《停顿》,原书被裁切成3或5本,裁切后的书成为一本新的书,并不是原书的“局部”,新书拥有自己的边缘和逻辑。诗歌和小说则因为文本断裂而发展为一种带“想象”的阅读;书籍装帧专业出身后又成为摄影师的韩磊,多年前便开始制作手工摄影书,这次寻来他早在2006年创作的作品,取掉照片的相册里,固定照片的心形压角是一个社会学的描述,相当于一个纪录片。高露迪的《Friedrich》,将其2011年的一本画册的图版部分挖去,书的体例保留了,“内容”没有了,但挖出的“虚空”成了新的内容,一种荒芜感。

今年夏天,我给翟倞做画册的时候,翻阅了他近五六本厚厚的笔记本,他在正式进行布面之前,会有大量纸上的水彩或其它材质的手稿以及阅读笔记的准备,很真诚,他甚至在创作的时候应该都不会意识到“我这是在做一件作品”,这是无意识地创作了“艺术家书”。

我觉得书本最重要的是“翻阅”,“艺术家书”如若不能翻阅,那只能是一种视觉上的“概念”,不能产生艺术上的感受。书籍也不能产生任何意义,所以展览里所有的(除了小部分昂贵的借展收藏品,以及因年代久远纸张容易破损的)书本,都可以翻阅。出于对作品尊重,请佩戴手套仔细翻阅,在书页翻转时间里体会艺术家书的不同感受,而不是获取每一页的印刷信息。不开放翻阅的作品,zap空间的工作人员将集中为大家导览。

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有:陈彧君、高露迪、简策 × 程昱峥、韩磊、贺勋、蒋志、雎安奇、鞠婷、林科 × tria、肖武聪、许炯、渣巴、翟倞、纸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