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最重要的公立当代美术馆,前身为南市发电厂——即将第二次举办上海双年展。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社会工厂”,旨在探究“社会性的生产”特点和“社会事实”的组成要素。展览将回溯1978年这一历史参照点,这同时也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转折点。1978年,即将担任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1904-1997)宣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原则。此前毛泽东曾告诫党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区分对待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社会工厂”将响应中国一些先驱级、重量级现代改革家的号召,以文学虚构手法作为社会改革的手段,代表人物包括政治评论家梁启超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批评家——著有《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的作家鲁迅。
在此脉络下,本届双年展将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在构建和重构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性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随着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性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社会测量”技术的大范围使用、数据抽取和数码分析的盛行、以及社会进程日趋像电脑算法一般自动推演,社会性的生产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近现代之前,中国建立起无以类比的管理体系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社会的系统化;而这种历史遗产是否会影响当下社会的构建进程?我们该如何解读历史和技术对主体化产生的双重冲击?在社会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迎来主体化的加速和多元化发展?
所谓“社会性的生产”,就是要通过关爱、情感和教育来培养人们感同身受的能力。“社会性的生产”包括生产各种符号、抽象图像和概念性泛化结论,它与体系构建及物质文化的创造同步进行。此外,它还包括由生产出的各种符号组成的一种特殊经济体、符号与功能、意义及事物其间“鲜活”而又模糊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复杂交错的渊源,“社会事实”处在实际与可能性之间的灰色地带,总是若隐若现,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参透。
在现代性之中,社会性模棱两可的特点,以及我们能否规划并改造、建立在这种模糊性中的社会,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人们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展开调查和统计数据提出各种身份概念,试图多管齐下地减少“社会象形符号”(James C. Scott)的复杂性,并试图将有意义的符号与无意义的符号区分开,把可读的“信号”从“噪音”中剥离出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便是在此脉络下展开,重点呈现当代和历史作品及音乐和电影艺术,质疑这种分离的表现及其历史性的生产力。